6月27日至28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以下简称“一法一办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一法一办法”,办学基础有所加强,资源整合有所进展,全市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稳中有升。
会议指出,我市在贯彻实施法律法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落实不到位。市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重视不够,不同程度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现象,对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仍存在“偏见”。市级层面统筹规划、综合协调作用发挥不够,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不到位。职业培训效果不好,政府相关部门职业培训未形成有效沟通协调机制;现有职业培训机构多数规模小而散、专业师资和实训场地不足。技工学校毕业生晋升通道不畅,我市技工学校高级工班毕业生在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时学历不被认可,也不能参加专升本考试。就业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用人单位在公开招聘时将学历要求设为普通高中起点专(本)科及以上,对中职起点的专(本)科学历人员做了排除性规定;有的企业对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毕业生在福利待遇、评职晋级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二是市职教园管理运营问题突出。管理体制不顺,园区各学校人、财、物归各自主管部门,现有的职教园协调管理办公室无法统筹协调各校教育教学工作。资源配置不合理,已经停招(停办)的建设学校和航运学校仍占用部分师资、财政经费和闲置校舍,扩招需求较大的蚌埠技师学院及新设立的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却面临师资缺乏、校舍紧张、实训基地投入乏力等问题。办学规模整体较小,园区在校生仅1.1万人左右,市属中职学校中尚没有一所达A类中职标准;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市属公办高职院校的地级市,中职毕业生每年流往外地就读的高达75%左右。三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质效不高,我市对校企合作缺少具体的操作细则,学校对校办工厂、开展经营性活动积极性不高。专业对接产业契合度不高,多数职业学校仍以传统专业为主,与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度不高。留蚌就业比例不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留蚌就业仅占21.2%,因企业待遇不高、缺乏人文关怀、季节性用工等因素,学生入企工作超过半年的不到10%。四是办学基础依然薄弱。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兼)职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占比40.75%,远低于安徽省中职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类、B类中75%和70%的标准。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市域内暂无对社会开放的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县域职教水平整体不高,在校生规模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县中职学校每年有7000余名未升入普高的学生难以入学本地中职学校;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在本县就业的很少。
审议中主要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强力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职业教育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一法一办法”及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地位,补齐短板、均衡发展。要立足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和市县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大宣传国家、省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学生多样化成才案例,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感。定期召开高规格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出台贯彻“一法一办法”实施细则,推动职业学校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办学质效评价机制,强化对领导班子和教师的考核激励与奖惩,积极创建A类中职;整合各部门职业培训资金和师资力量,提高培训质效。落实上级政策,实现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学历和技能等级互认;引导用人单位转变观念,保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毕业生在招聘录用、评职晋级、工资福利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二、破解职教园发展难题。市政府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市职教园改革,建立高效有力的管理机构,下决心对园区各学校进行撤并整合与扩优提升,集约办学。定期协调解决职教园规划发展、设施共享和对外合作等事宜,加快园区内校舍、师资、经费、招生指标、实训基地等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按照师生比1:20的要求,通过增加专业课教师扩大师资总量、优化师资结构、扩充招生规模。积极推动园区内中职学校与驻蚌应用型高校对口升学;整合资源建设一所市属公办高职院校,打通本地学子学业晋升通道。
三、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市级出台政策,明确学校可以举办企业及校办企业收益分配,加强校企联办、学用相长、订单式培养,鼓励校企深度合作。职教院校要坚持市场导向、契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各级教育、人社和工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分析我市新兴和主导产业发展趋势,建立紧密对接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机制。市县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人才流出问题,制定职业学校毕业生服务本地就业的支持性政策,强化激励约束,加强政策效果评估,切实提高毕业生留蚌比例。
四、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市县教育、人社部门要支持职业学校采用灵活方式招聘专(兼)职教师;推行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普通中学基础课教师“一专多能”,推进普职人才交流。促进现有实习实训基地完善条件对社会开放,鼓励兴办共享型实训基地。市政府要督促三县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整合县域中职教育与技能培训资源,扩大在校生规模,促进县域办好一所多功能、现代化的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