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岁物丰成。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也是蚌埠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
全年召开常委会会议12次、主任会议32次,听取和审议市“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28项,审议制定地方性法规4部,作出决议决定8项,开展执法检查3次、专题视察调研92次,发出监督意见书16份,开展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19次,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9人次……过去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服务中心大局勇担当,依法履职行权善作为,发挥代表作用聚合力,用心用力用情书写好履职答卷,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蚌埠贡献了人大力量。
强化立法规范 保障民生福祉
“通过!”2024年10月31日,《蚌埠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经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住宅物业管理立法事关城市治理,社会关注度最高、群众反映最为强烈,该条例的制定将破解这一城市管理痛点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加强法制供给、提高立法质量,充分发挥立法对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引领、保障和推动作用,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找准“小切口”,突出“小快灵”,注重地方特色,助力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保障民生福祉。
在广泛调研和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我市制定《蚌埠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围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维护公众健康,在全国率先制定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地方性法规;紧盯生命急救黄金时间和病患救治第一道关口,完成《蚌埠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一审;持续跟进沱湖自然保护区立法;就地下管线管理、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开展立法调研;协同推进淮河保护立法,全国人大已作出立法安排。同时,坚持立行并举,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保证宪法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提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制定并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工作的决定》;开展职业教育“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蚌埠市停车管理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督促落实执法责任制,回应民生关切。
地方立法工作要严格坚持“不抵触”原则,坚决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对市政府和县区人大接受报备的规范性文件开展联合审查,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备规范性文件9件,接受市“一府一委两院”和县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备规范性文件74件、公民审查建议2件,从源头加强法治蚌埠建设。
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民众参与立法的程度同样关系立法质量。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调整确定了新一批17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并举行授牌仪式,各联系点充分发挥立法“直通车”作用,进一步增强了立法与人民群众互动互通效果,成为我市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载体。
增强监督实效 服务发展大局
“项目终止是什么原因,终止后遗留问题怎么处理?”
“如何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如何发挥其作用助推我市招商引资工作?”
……
在2024年度政情通报会上,市人大代表围绕通报会主题接连发问,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认真作答,现场氛围热烈而有序,这场颇有看头的政情通报会,源于市人大开展的一场“刨根问底”盘点式调研。
聚焦“制造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实施,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招商引资工业项目落地情况,组成三个调研组,历时两个多月,对2021—2023年度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881个工业项目逐一实地核查调研,系统分析形成报告并召开政情通报会,进一步摸清摸实家底、找准短板弱项、提出对策建议,以新打法构筑新优势,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不断向实。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发展大局、强化法治意识、秉持为民情怀,坚持正确监督“少而精”,有效监督“深而实”,用好用活监督方式,不断强化监督实效。在高度关注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将目光投向管好人民的“钱袋子”,围绕财政政策法规落实,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审查监督;听取和审议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加强债券资金使用、项目建设、风险防范等监督;持续跟踪审计查出问题整改,不断强化人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职能,听取和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和市属企业外部董事制度实施情况报告。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人大意见,出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5项制度。
为“民生”加码,才能为“幸福”加分。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住宅物业管理情况专题询问、市区主干道斑马线及信号灯设置情况调研,连续多年跟踪我市中小学校学生饮用奶、营养餐、校服规范采购管理工作,听取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工作情况报告……一项项监督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民生事业改善,通过立法、监督双管齐下,推动解决老百姓的“身边事”“烦心事”。
优化服务保障 激发履职活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是最好的桥梁纽带。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立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不断丰富基层民主蚌埠实践。
市人大常委会抓紧抓实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推动县乡两级人大票决出的168个民生实事项目有效实施,努力把实事做实、好事办好。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载体,拓展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认真总结街道议事代表会制度试点经验,协助市委出台了《关于建立街道议事代表会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在全市21个街道全面推开。省人大充分肯定我市两项创新实践,并在全省推广。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服务保障代表履行职责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通过举办代表履职专题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着力提高代表依法履职和服务发展的能力;健全代表履职激励约束机制,对履职表现优秀的39名市人大代表给予通报表彰。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和完善政情通报会、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代表向选民述职等制度,不断深化“两个联系”。全年邀请77名基层代表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组织代表360余人次参加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专题调研、工作评议等活动。优化常委会负责同志接待代表日活动组织,主动上门听取基层代表意见建议,及时转交相关部门研究办理。充分发挥全市409个人大代表“家室站点”作用,引导代表“亮身份”,参与接待选民,倾听群众呼声。持续开展“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活动,组织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走访。畅通代表行权履职渠道,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安徽智慧人大履职平台全年累计提出意见建议7200余条。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议案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工作要求,认真总结市人大多年来议案建议办理实践经验做法,就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作出相关决定。主任会议对十六届人大以来应解决、能解决而未解决的29件议案建议逐个梳理甄别,分别采取集中督办、个案调度和现场督办的方式,盯住不放、持续跟踪,直至问题解决。三次会议代表提出的316件议案建议,代表评价满意率98.1%,问题解决率达94.3%,议案建议办理的质效及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和成就感持续提升。
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把支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作为履职重点,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和功效,积极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七个强市”和现代化幸福蚌埠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