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淮上区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首次对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职情况进行通报,旨在激励和鞭策常委会组成人员加强履职能力建设,提升人大工作质效。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好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入口关、能力关、考核关”,推动常委会组成人员实现从“会议委员”向“全天候代表”、从“程序性履职”向“实效性监督”转型升级,切实提升人大制度在基层治理中的效能转化。
一是优化成员结构,把好“入口关”。科学制定选任标准,涵盖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履职经验、社会责任感等维度,让具有参政议政能力、热心人大事业、能够为民直言的优秀代表加入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来。优化常委会组成结构,法律、经济、社会管理等领域专业人员比例不断提高。保证兼职常委履职精力和时间的投入,避免经常性缺席常委会或者“走过场”式参加视察调研活动,确保其能有效参与常委会决策和监督工作。
二是强化履职培训,把好“能力关”。加强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尤其是新进人员的履职培训,让常委会组成人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和履职自觉性,提高监督和审议能力。健全制度化学习机制,建立常委会会前学法制度,每次会议前专题学习《监督法》《代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思维。完善情景化培训体系,推动省人大常委会一号文件学习贯彻落实,组织跨区域考察,实地学习江浙沪等地人大在民生实事票决制、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建设、街道议事代表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经验。搭建“代表履职平台”,集成议案建议办理系统、闭会期间建议办理、社情民意收集处理,实现数据实时调取、智能分析。实施“青蓝结对”计划,安排连任委员指导新任委员,传承审议技巧、调研方法等实操经验。
三是细化制度建设,把好“考核关”。完善《淮上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推进常委会组成人员高质高效履职,提升区人大常委会整体工作水平。建立精细化履职档案,在对参会率、审议发言次数进行量化考核的基础上,增设“审议意见可操作性”“跟踪督办效果”等多维考核评价指标。完善差异化激励机制,设立“年度履职贡献奖”,对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典型案例予以表彰。建立履职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向区委组织部、代表原选举单位反馈,作为干部考核、连任推荐的重要依据。
(淮上区人大办公室)